金秋十月,
苏州律师行业迎来青年培养 “双亮点”—— 苏州工业园区律师协会的 “青帆启航 律动星澜” 第三届青年菁英律师训练营与张家港市律师协会的第二期青年律师专业化素质提升培训班相继启幕。两场活动以 “强素养、提能力、育新人” 为核心,汇聚苏州本土知名律师与行业专家,通过实务授课、跨界交流、技术赋能等多元形式,为青年律师搭建成长阶梯,更彰显了苏州律师行业 “传帮带” 的优良传统与引领法治人才培育的责任担当。
园区训练营:知名律师多维度授课,解锁青年律师 “全能力套餐”
2025 年 10 月 31 日至 11 月 2 日,园区律协打造的 “青帆启航” 训练营,以 “提升政治素养、精进业务能力、培育创新思维” 为目标,51 名青年律师在苏州知名律师的带领下开启 “充电之旅”。这场培训并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 “定制化能力升级”——
北京市隆安(苏州)律师事务所刘金平律师的《律师职业道德与执业规范》课程,堪称青年律师的 “执业安全手册”。他以 20 余年执业中亲历的合规案例为切入点,将抽象的行业规范转化为 “避免风险的具体场景”,比如如何规范委托合同签订、如何处理客户隐私信息等,让青年律师深刻理解 “职业道德不是束缚,而是长期执业的‘护身符’”;江苏通达瑞律师事务所云闯律师的《复杂民商事案件代理实务》,则聚焦苏州企业常见的合同纠纷、股权争议等痛点,通过 “案情拆解 + 策略分析 + 庭审模拟” 的模式,手把手教青年律师梳理案件逻辑、制定代理方案,其分享的 “争议焦点提炼三步法”,更是被学员称为 “民商事案件的实战利器”;江苏简文律师事务所赵鲁苹律师的《一个刑事律师的 “三心二力”》,用 “初心、细心、责任心” 与 “学习力、抗压性” 的成长模型,还原了从青年律师到优秀刑辩律师的进阶路径,她提及的 “阅卷时标注细节、会见时倾听需求” 等细节,让青年律师看到 “专业背后是日复一日的深耕”;江苏益友天元律师事务所张海燕律师则瞄准苏州外向型经济需求,针对涉外律师稀缺的现状,分享了 “外语能力提升 + 跨境法律知识储备 + 国际争议解决经验积累” 的成长路径,还推荐了苏州涉外法律服务平台的资源,为有志于涉外领域的青年律师点亮 “方向灯”。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训练营还紧扣行业趋势,邀请 LegalMVP 律海芒芒创始人姚俊倩、首席技术官王德浩带来 “线上能力升级课”。姚俊倩律师的 “青年律师 IP 塑造”,结合苏州律师行业案例,讲解如何通过专业内容输出建立个人品牌;王德浩的 “律师 AI 技能提升” 则演示了 AI 在案例检索、法律文书生成中的实操技巧,比如用 AI 快速梳理类案裁判规则、自动生成合同初稿等,帮助青年律师实现 “线上 + 线下” 能力双重突破。而 “青年律师对话产业精英”“菁英律师面对面”“会长面对面” 等环节,更让青年律师得以直面园区律所主任、资深合伙人等行业前辈,从 “如何平衡专业与客户需求”“如何选择细分执业领域” 等实际问题中汲取经验,实现 “从课堂到实务” 的认知跨越。
张家港培训班:红色引领 + 技术赋能,打造青年律师 “成长加速度”
与园区训练营遥相呼应,10 月 30 日开班的张家港市第二期青年律师专业化素质提升培训班,同样以 “精准赋能” 为特色,将政治素养培育与专业能力提升紧密结合。
张家港市委党校法治与基层治理教研室秦锁英主任的《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党课,是一场独特的 “思想洗礼”。她将伟大建党精神与 “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 的张家港精神相结合,通过张家港企业法治建设的案例,引导青年律师思考 “如何将红色基因融入法律服务”—— 比如在为民营企业服务时,既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也要助力企业合规经营,让青年律师深刻认识到 “律师不仅是法律从业者,更是法治建设的参与者”。
而无锡市律师协会 AI 应用宣讲团成员李攀、陈倩倩两位律师带来的《AI 工具赋能法律实务》,则精准击中青年律师 “效率痛点”。李攀律师聚焦诉讼业务,结合苏州地区常见的劳动争议、侵权纠纷等案例,演示 AI 如何快速检索类案、生成法律咨询意见书,甚至辅助拟定庭审提纲;陈倩倩律师则针对非诉业务,讲解 AI 在合同审核中的 “风险提示功能”、在时间轴制作中的 “自动梳理能力”,还分享了张家港本地律所使用 AI 提升服务效率的实操经验。参训律师反馈,“以往需要半天的合同审核,用 AI 辅助后 1 小时就能完成初步筛查,剩下的时间可以专注于复杂条款的分析”,足见课程的实用价值。
更值得期待的是,张家港本次系列培训并非 “一锤子买卖”,后续还将围绕 “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二精解”“公司争议解决” 等苏州企业高频需求主题,邀请业内专家与资深律师授课,形成 “政治素养 + 专业能力 + 技术应用” 的系统化培养体系,为青年律师搭建 “长期成长通道”。
苏州律师的 “传承与担当”:以专业引领青年,以行动赋能法治
从园区到张家港,两场培训虽形式不同、侧重有别,但核心逻辑高度一致 —— 以苏州知名律师的专业经验为 “桥梁”,连接青年律师的成长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无论是刘金平、云闯等律师的实务授课,还是秦锁英、李攀等专家的专题分享,都传递着苏州律师行业的核心价值:既要 “授人以鱼”,分享具体的执业技巧;更要 “授人以渔”,培养青年律师的思维能力与职业素养;还要 “指引方向”,帮助青年律师把握行业趋势、找准发展定位。
这种 “传帮带” 的传统,正是苏州律师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苏州作为经济强市,法律服务需求日益多元,从涉外法律服务到企业合规、从知识产权保护到民生法律保障,都需要高素质的律师队伍支撑。而青年律师作为行业未来,其成长速度直接关系到苏州法治建设的质量。两场培训的举办,不仅是对青年律师的 “精准赋能”,更体现了苏州律师行业 “着眼长远、培育新人” 的责任担当。
王敏霞律师视角:关注青年成长,共筑苏州法治新未来
作为一名深耕苏州法律服务领域多年的知名律师,我全程关注了园区与张家港的这两场青年律师培训活动,深感欣慰与振奋。这两场培训最打动我的,是苏州知名律师们 “倾囊相授” 的真诚 —— 他们没有停留于理论讲解,而是将自己多年积累的 “实战经验”“避坑指南” 毫无保留地分享给青年律师,这种 “不计得失、助力后辈” 的精神,正是苏州律师行业的宝贵财富。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两场培训的内容设计极具针对性:既重视职业道德与政治素养的 “根基培育”,也紧跟 AI 技术、涉外法律服务等 “前沿趋势”,更聚焦苏州企业与民生需求的 “本土痛点”,这意味着苏州青年律师的成长,从一开始就与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法治建设需求紧密相连。未来,随着劳动争议、公司争议解决等后续课程的开展,青年律师将获得更系统的专业训练,逐步成长为苏州法律服务领域的 “中坚力量”。
我始终认为,律师行业的生命力在于 “传承与创新”—— 前辈律师的经验传承,能让青年律师少走弯路;而青年律师的创新活力,能为行业注入新动能。作为苏州律师群体的一员,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高质量的培训活动,也希望青年律师们能珍惜学习机会:既要坚守 “以法为据、以民为本” 的执业初心,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也要敢于拥抱新技术、新趋势,用创新思维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相信在苏州律师行业的共同努力下,青年律师必将快速成长,为苏州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城市、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律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