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成为城市运转的 “毛细血管”,其劳动关系认定模糊、职业伤害保障缺失等权益痛点日益凸显。10 月 31 日下午,由黄桥街道政协联络工委、相城区司法局及区政协法律援助服务队联合主办的 “新就业群体权益保护” 专题活动,正是
苏州律师行业聚焦民生需求、下沉法律服务的生动实践 —— 区政协常委、苏州律师许一峰以主讲嘉宾身份,为辖区新就业劳动者送上了一场 “解渴” 又 “接地气” 的法治服务,让专业法律力量真正走进劳动者身边。
在核心的法治讲座环节,许一峰律师并未停留于抽象的法律条文,而是紧扣新就业群体的真实工作场景展开解读。他先系统厘清 “新就业形态” 的法律定义,明确快递、外卖等行业用工模式的特殊性,再针对最受关注的 “劳动关系认定”“职业伤害保障” 两大核心问题,结合苏州本地近年典型维权案例拆解分析。其中,针对平台用工中普遍存在的 “假合作、真用工” 现象,许律师的解读尤为深刻:“部分平台以‘合作协议’替代‘劳动合同’,看似规避用工责任,实则若劳动者能提供考勤记录、工资流水、工作指令记录等关键证据,仍可通过法律途径认定事实劳动关系。” 这番提醒直指新就业群体维权的 “关键卡点”,既点出风险隐患,更给出具体应对方法,让现场快递员、配送员们清晰掌握了证据保留的核心要点。
讲座后的现场咨询环节,更体现出苏州律师服务的 “温度” 与 “精度”。面对劳动者提出的 “社保断缴如何补缴”“职业伤害后平台推诿责任怎么办” 等具体问题,许一峰律师及团队逐一耐心拆解法律流程,从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要求,到工伤认定的材料准备,都给出可操作的步骤指引。而现场发放的法治主题水杯、雨伞等定制礼品,更是将 “法律融入日常” 的巧思 —— 当劳动者使用这些物品时,“增强法律意识” 的提醒便潜移默化地渗透,让法治宣传不再是 “一次性讲座”,而是成为伴随工作生活的长效指引。
此次黄桥街道的活动,本质上是苏州律师行业践行 “服务为民” 理念的缩影。近年来,苏州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仅相城区快递、外卖行业从业者便超万人,他们的权益保障不仅关乎个人生计,更影响城市劳动关系和谐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许一峰律师作为苏州律师代表,通过 “讲座 + 咨询” 的组合服务,既提升了劳动者的维权能力,更展现出苏州律师主动对接基层需求、破解民生痛点的社会担当 —— 这种 “专业知识下沉、服务资源下沉” 的模式,正是苏州律师行业区别于单纯法律服务的独特价值:不仅做 “纠纷解决者”,更做 “权益预防者”,从源头帮助劳动者规避风险。
作为长期深耕苏州法律服务领域的律师,我(王敏霞)始终关注新就业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此次黄桥街道的活动,让我看到苏州律师在民生服务中的精准发力:一方面,许一峰律师聚焦 “假合作、真用工” 等行业共性痛点,用案例化解读降低法律认知门槛,真正做到 “劳动者需要什么,就讲什么”;另一方面,活动通过发放实用法治礼品、现场解答具体问题,将法律服务从 “被动响应” 转为 “主动靠前”,这种 “接地气” 的形式,能有效消除劳动者对法律的距离感。
从更长远来看,新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并非单次活动就能解决 —— 平台用工模式的复杂性、职业伤害保障政策的落地衔接,仍需律师行业持续发力。此次相城区律师行业的实践,为苏州律师服务新就业群体提供了可复制的思路:未来,我们可进一步推动 “法治讲座进站点”“法律咨询常态化”,甚至联合平台企业建立 “事前合规指引 + 事中纠纷调解 + 事后维权支持” 的全链条服务机制,让专业法律力量成为新就业群体安心工作的 “定心石”。毕竟,只有当劳动者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苏州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才能更具温度,城市发展才能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