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阵阵裹挟着盛夏的暑气,高温下的苏州城依旧活力满满,而户外劳动者们的坚守,正是这座城市运转的重要支撑。8 月 22 日,一场由相城区政协法律援助服务队、相城区司法局、相城区律师协会及黄桥街道司法所联合发起的 “法润相城送清凉” 活动,走进荷华四季雅苑建筑工地 —— 这不仅是一次夏日里的温情关怀,更是
苏州律师群体扎根基层、践行 “法治为民” 理念的生动实践,彰显了地方律师行业在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专业价值与责任担当。
本次活动精准聚焦户外劳动者的核心需求,尤其针对建筑行业工友们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与权益痛点展开服务。在黄桥街道司法所的统筹协调下,上海融力天闻
苏州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团队深入工地一线,用 “面对面交流 + 实务讲座” 的形式,将专业法律知识转化为工友们听得懂、用得上的维权指南。交流中,律师们没有停留在 “居高临下” 的普法,而是主动俯下身,细致询问工友们的日常工作环境、高温作业时长与休息安排,既叮嘱大家做好防暑降温、保障生产安全,也以真诚的态度向这份 “高温下的坚守” 表达敬意 —— 这种 “先共情、再服务” 的方式,打破了法律与普通劳动者之间的距离感,让法治关怀真正 “暖” 到人心。
针对建筑工地常见的劳动合同纠纷、工伤理赔难题及突发事件应对等高频问题,资深律师带来的专项法律讲座更是 “直击要害”。不同于传统普法的 “法条堆砌”,律师们结合苏州本地建筑行业的真实案例,把抽象的法律规定转化为 “如果没签劳动合同怎么维权”“工伤后该找哪个部门”“遇到欠薪该保留哪些证据” 等具体解决方案,用通俗的语言拆解维权流程,手把手教工友们掌握依法维权的途径。现场工友们听得认真、问得积极,热烈的互动氛围印证了这种 “接地气” 的法律服务模式的有效性 —— 苏州律师深知,对基层劳动者而言,“有用” 的法律才是真正有温度的法律,只有让大家清楚 “权利是什么、如何护权利”,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筑牢权益保障的 “第一道防线”。
讲座结束后,律师团队向工友们发放的洗发水、沐浴露等实用洗护用品礼包,更是将 “清凉” 与 “关怀” 落到了实处。拿到物资的工友们笑容洋溢,纷纷感慨 “这样的活动既实用又暖心”—— 这份认可的背后,是苏州律师行业对 “公益法律服务” 的深刻理解:法律不仅是解决纠纷的工具,更是传递社会温暖的纽带。从专业的法律讲解到贴心的物资赠送,活动将 “法治保障” 与 “人文关怀” 紧密结合,既让工友们感受到了法律的力量,也体会到了社会对他们的尊重与关爱,这正是苏州律师践行社会责任、助力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具体体现,也是地方律师行业参与基层治理、服务民生需求的鲜活样本。
事实上,“法润相城送清凉” 活动并非苏州律师投身公益法律服务的个例。近年来,从社区里的常态化法律咨询,到企业中的合规风险讲座,再到针对特殊群体的专项法律援助,苏州律师群体始终以 “专业” 为笔、以 “责任” 为墨,在基层法律服务的赛道上持续发力。相城区律师行业此次明确 “下一步将继续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常态化开展公益法律咨询和普法讲座”,更是将短期的公益活动升级为长期的服务机制,彰显了苏州律师 “不做表面文章、只求实效为民” 的务实作风 —— 他们深知,法律服务的 “最后一公里”,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只有持续扎根基层、贴近群众,才能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需要保障的角落,为苏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造法治营商环境注入专业力量。
作为一名深耕苏州法律服务领域多年的律师,我(王敏霞律师)始终关注着基层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此次 “法润相城送清凉” 活动让我深感共鸣与欣慰。在苏州这座制造业与建筑业高度发达的城市,户外劳动者、农民工群体是城市建设的 “主力军”,但他们往往也是法律知识相对薄弱、维权能力相对不足的群体。从活动中律师们 “俯下身交流、用案例普法” 的细节可以看出,苏州律师正在用更贴近群众的方式履行社会责任 —— 这种 “接地气” 的服务,不仅能切实帮助工友们解决实际问题,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整个群体的法律素养,从源头减少劳动纠纷的发生。
更深层次来看,此次活动也为苏州律师行业的公益服务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公益普法不能 “一刀切”,而要 “精准滴灌”—— 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定制服务内容,用他们能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传递法律知识,才能让服务真正 “落地见效”。未来,我期待看到更多苏州律师走进工地、社区、企业,将专业优势与民生需求紧密结合,也希望通过更多类似的活动,推动形成 “社会尊重劳动者、法律保障劳动者” 的良好氛围。作为苏州律师群体的一员,我也将继续发挥专业所长,积极参与基层法律服务,用实际行动守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构建 “法治苏州、和谐苏州” 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