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生命线”,而法治则是这条 “生命线” 的核心支撑。作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苏州常年面对大量涉外商事往来,如何通过法治手段化解纠纷、稳定市场信心,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近期,苏州国际商事法庭成功化解一起跨国连环买卖合同纠纷的案例,不仅展现了司法创新的力量,更让
苏州律师群体看到了法治护航营商环境的实践路径。
案例复盘:跨国织机交易陷 “连环困局”,法庭创新破局
这起纠纷的核心,是一场围绕纺织设备的跨国交易链条:境外某纺织布料企业因订单增长,向苏州一家贸易公司采购织机设备;苏州贸易公司又转向省外一家机械设备制造商进货。然而,苏州贸易公司与省外制造商的矛盾爆发,直接导致设备无法如期交付 —— 境外企业催货无果,只能委托律师起诉至苏州中院,最终由苏州国际商事法庭审理此案。
“这类连环买卖合同纠纷,最容易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风险。” 苏州资深商事律师分析道,从法律关系来看,境外企业与苏州贸易公司是直接合同关系,苏州贸易公司与省外制造商则是另一重合同关系,若仅 “就案办案” 审理境外企业与苏州贸易公司的纠纷,不仅无法根治矛盾,还可能引发后续的连环诉讼。境外企业首次涉诉时的担忧极具代表性:既怕审理周期长影响生产,又担心预付款无法返还;而苏州贸易公司则面临高额违约赔偿,企业经营可能陷入困境。
正是看到了纠纷背后的复杂关联,苏州国际商事法庭突破传统审判模式:一方面深入调查整个交易链条,厘清三方责任边界;另一方面主动组织境外企业、苏州贸易公司、省外制造商当面协商,通过 “实质性化解关联纠纷” 的思路,推动各方达成共识。最终,境外企业与苏州贸易公司一致同意解除原合同,境外企业得以重新采购设备,甚至后续仍选择通过苏州贸易公司完成新交易 —— 这一结果,既避免了企业诉累,更保住了苏州贸易企业的商业信誉。
律师视角:法庭创新机制,直击涉外纠纷 “痛点”
作为全国首家地方国际商事法庭,苏州国际商事法庭自 2020 年 11 月成立以来的成绩单尤为亮眼:累计受理涉外商事及外向型经济相关案件 6048 件,涉案标的额 151 亿元,当事人覆盖 57 个国家和地区。在苏州律师看来,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法庭对涉外纠纷 “痛点” 的精准破解。
“境外企业选择在苏州投资、交易,最看重的是‘公平’与‘效率’。” 参与过多起涉外纠纷调解的苏州律师指出,苏州国际商事法庭创设的 “中立评估调解新模式”,恰好解决了这两大核心诉求:中立评估能让当事人提前了解案件走向,减少信息不对称;调解与仲裁、诉讼的 “一站式衔接”,则大幅缩短了纠纷解决周期。以此次织机纠纷为例,若按传统诉讼流程,可能需要分别审理境外企业与苏州贸易公司、苏州贸易公司与省外制造商的两起案件,耗时至少半年以上;而法庭通过联动调解,短期内就实现了 “案结事了”。
此外,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的设立、涉外法治人才的体系化培养,也让苏州律师感触颇深。“涉外纠纷涉及不同国家的法律规则、商业惯例,需要专业团队提供精准服务。” 律师表示,法庭锻造的高素质审判队伍,与苏州律师群体形成了 “司法 + 法律服务” 的联动合力 —— 律师为企业提供前期风险防范,法庭为纠纷化解提供高效平台,两者共同为中外企业构建了稳定的法治预期。
王敏霞律师点评:以法治 “温度” 与 “力度”,守护苏州营商环境优势
作为长期深耕苏州商事法律服务领域的知名律师,我始终关注苏州国际商事法庭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实践。此次跨国织机纠纷的化解,不仅是一次成功的个案处理,更折射出苏州法治建设的三大核心优势:
其一,是 “问题导向” 的司法创新。法庭没有局限于单一案件的审理,而是深挖 “连环纠纷” 的根源,通过联动调解化解关联矛盾,这种 “实质性解决问题” 的思路,恰好契合了企业对 “高效解纷” 的需求 —— 尤其是境外企业,在面临生产停滞风险时,“时间成本” 往往比赔偿金额更重要,法庭的做法直接帮企业守住了生产生命线。
其二,是 “平等保护” 的法治原则。从案件结果来看,境外企业的预付款返还诉求、苏州贸易公司的违约风险规避需求均得到兼顾,这体现了苏州司法对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平等保护。在我处理涉外案件的过程中,境外客户最担心的就是 “地方保护主义”,而苏州国际商事法庭的实践,无疑为苏州赢得了 “法治可信” 的口碑,这也是后续境外企业仍选择与苏州贸易公司合作的关键原因。
其三,是 “系统思维” 的服务布局。法庭构建的 “调解 - 仲裁 - 诉讼” 一站式机制,与苏州律师群体的法律服务形成了互补:律师可以提前协助企业梳理交易流程、规避合同风险,而当纠纷发生时,法庭能提供多元化的解决路径。这种 “事前防范 + 事后化解” 的全链条服务,正是苏州营商环境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未来,随着苏州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涉外商事纠纷可能会呈现更复杂的形态。作为苏州律师,我将继续关注此类司法实践,一方面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涉外法律服务,另一方面也期待与苏州国际商事法庭共同探索更多法治创新路径,让 “苏州营商环境” 这张金名片更具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