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兑付背后的苏州温度:多元解纷机制为 52 位老人讨回 “血汗钱”
文章出处:苏州律师事务所 责任编辑:苏州律师 阅读量:次 发表时间:2025-08-13 16:07
现金,兑付,背,后的,苏州,温度,多元,解纷,机制,
七月的苏州,暑气蒸腾,但在苏州工业园区综治中心,一股司法为民的暖流却比烈日更炽热。当 52 位老人颤抖着接过属于自己的血汗钱,那些因欠薪而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眼角的泪光里映照出的,不仅是失而复得的报酬,更是苏州法治土壤中绽放的人文之花。作为深耕苏州法律服务领域多年的律师,这起案件的圆满解决,让我深刻感受到本地多元解纷机制在维护民生权益时的独特效能。
工程转包引发的欠薪纠纷,向来是司法实践中的 “硬骨头”。52 位老人大多年事已高,文化程度有限,面对层层转包的工程公司和推诿扯皮的包工头,他们的讨薪之路注定布满荆棘。从法律关系来看,这类案件涉及劳务合同、建设工程分包等多重法律问题,厘清责任链条需要精准的法律判断。而苏州工业园区综治中心的快速响应,恰恰体现了本地司法体系对民生案件的高度敏感 —— 从法院梳理法律关系,到检察院核查合同效力,再到人社、规建委等部门联动取证,这套 “组合拳” 直击欠薪纠纷的核心痛点,为后续调解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第二次研判会上,多部门的协同攻坚尤为关键。包工头起初以 “账没清” 为由拒绝付款,这在类似案件中并不少见。但园区法院立案庭庭长江福禄的那句 “他们真的等不起了”,道出了法律之外的人文考量。作为律师,我们深知法律条文的刚性,却也懂得在法理框架内注入温情的重要性。苏州的司法实践始终坚持 “法理情” 交融:一方面,通过证据展示和法律释明,让责任方明确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从老人的实际困境出发,引导责任方换位思考。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调解成功率,更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案件中两个细节尤其值得关注:一是要求以现金形式兑付。考虑到老人们大多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现金支付看似 “复古”,却是最贴合实际的选择。这背后,是司法机关对弱势群体生活习惯的尊重,也是 “司法为民” 理念的具象化体现。二是提前 12 天完成付款。从约定的 7 月 31 日到实际兑付的 7 月 19 日,这 12 天的提前量,让老人们悬着的心更早落地。这种对 “效率” 与 “效果” 的双重追求,正是苏州多元解纷机制优越性的生动写照。
作为我王敏霞律师,我对这起案件的圆满解决深感欣慰。它不仅是一起成功的欠薪纠纷化解案例,更折射出苏州在构建多元解纷体系上的成熟经验:通过 “法院 + 综治中心 + 多部门” 的联动模式,打破了部门壁垒,让司法资源与行政资源形成合力;通过将法律服务嵌入纠纷解决全流程,让专业力量贯穿始终;通过始终坚守 “以人民为中心” 的理念,让每一位当事人都能感受到法治的温暖。
在基层法律服务中,我们常常遇到类似的民生案件。这些案件标的或许不大,却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苏州的实践告诉我们,法治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条文的严谨,更在于执行中的温度与智慧。当 52 位老人摩挲着现金露出笑容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 52 个家庭的安心,更是法治信仰在百姓心中的生根发芽。未来,我将继续以专业法律服务参与到多元解纷中,与司法机关、行政部门共同发力,让更多普通人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苏州的法治温度温暖更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