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的商业版图中,家装行业的发展一直备受瞩目。然而,2023 年下半年,一场行业风暴悄然来袭。某家居装饰集团公司,作为家装行业的龙头企业,其业务曾广泛覆盖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经济区、珠江三角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等重要区域。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该公司在全国各地的分公司陆续陷入困境,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如多米诺骨牌般蔓延,苏州分公司也未能幸免,最终不得不停业。
一时间,苏州分公司相继卷入多起诉讼案件。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劳动者、供应商、已付费装修客户等群体的矛盾纠纷集中爆发。这些纠纷不仅关乎各方的经济利益,更牵扯到众多家庭的生活安排以及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面对这一复杂局面,苏州工业园区法院展现出了积极的应对态度和创新的解决思路。法院将此系列诉讼案件委派给志愿者队伍中的特邀调解员进行调解,开启了一场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
志愿者调解员们首先对案件进行了逐一分类,这是化解纠纷的关键一步。他们根据原告诉求,将案件清晰地归为劳动关系类(员工)、装饰装修类(客户)、买卖合同类(供货商)。在这个过程中,调解员们深入了解每一类案件背后的企业状况以及起诉人的心理期待值。他们不辞辛劳,通过与各方当事人的沟通交流,整理出详细的报告,并及时提交给指导法官,共同讨论劝调方案。这种精细化的分类和深入的前期调研,为后续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筛选调解破冰案是调解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策略。志愿调解员从每一类案件中精心挑选出态度平和、调解意愿积极的原告先行调解。同时,他们约谈被告负责人,严肃释明法律责任,让被告清楚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法律后果。随着第一个案件调解成功,双方当事人的心理预期有了明确参照,这为后续案件的调解营造了良好氛围。更为巧妙的是,调解员还邀请部分调解成功的原告一起参与电话劝导,这种 “现身说法” 的方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其他原告更直观地感受到调解解决纠纷的可行性和优势。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该调解员成功调解该公司系列案件 16 件中的 14 件,成绩斐然。
然而,调解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在处理该公司系列案件时,志愿者调解员们不断遇到各种挑战。有的当事人情绪不稳定,在调解过程中思想波动大,这给调解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还有一些案件涉及到法律适用疑难复杂问题,需要专业的法律解读和分析。面对这些困境,志愿者调解员们充分发挥团队力量,通过调解员团队群策群力、指导法官分析研判等方式,逐一解决问题。经过不懈努力,最难调解的 2 个案件的原告也在持续劝导下最终同意调解。从 2024 年 7 月下旬至 9 月初,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14 件系列案件均调解成功,涉案总标的金额达 500 余万元,这一成果令人振奋。
苏州工业园区法院结合志愿者服务组建志愿者特邀调解员队伍的做法,在本案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特邀调解员在法官的专业指导下,展现出了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他们耐心梳理案件情况,科学制定调解策略,巧妙选择调解破冰案件,并通过群策群力突破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促进绝大多数案件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圆满完成调解任务。这一成功案例不仅为解决当前的纠纷提供了有效范例,也为未来处理类似群体性纠纷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为苏州的一名律师,我一直关注着此类案件的进展。在家装行业,类似的经营困境引发的纠纷并不罕见。从法律角度来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供应商的货款回收以及消费者的装修权益保障,都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在实际纠纷处理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在法律框架内找到最优解决方案,是我们法律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这起系列诉讼调解案中,苏州工业园区法院和志愿者调解员们的做法值得称赞。他们通过调解的方式,高效、妥善地解决了纠纷,避免了冗长的诉讼程序给各方带来的巨大成本。这不仅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这也提醒广大从业者和消费者,在商业活动中要增强法律意识,签订完善的合同,明确各方权利义务。一旦发生纠纷,应积极寻求合理合法的解决途径,通过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问题,共同营造一个公平、有序、法治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