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1 日,2025 年度苏州市公司律师交流会的举办,让这支规模达 336 人的 "企业法律卫士" 队伍再度进入公众视野。在苏州连续 5 年获评 "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的法治土壤上,这场汇聚政企学界力量的盛会,不仅是行业经验的碰撞,更是苏州法律服务对接产业创新的一次深度谋划。
定位之变:从 "风险守门人" 到 "战略合伙人"
苏州市司法局副局长陈峰在会上的论述,精准勾勒出公司律师的时代新坐标。在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的政策导向下,苏州公司律师的角色已从传统的风险防控 "前哨兵",向企业决策 "智囊团" 加速转型。苏州资管集团董事长万为民直言,在宏观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这类复合型法律人才正是企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支撑。
这种角色升级在实践中尤为鲜明。上海小苗朗程法务总监郝敬涛提出的 "红黄绿灯" 风险分类法,将法律审查嵌入股权投资全周期,完美诠释了陈峰副局长强调的 "法律服务向高价值链延伸" 理念。正如苏州打造 "产业链 + 法律服务" 新格局的实践所示,法律专业能力与产业认知的深度结合,正在成为苏州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破局之困:336 人队伍面临的 "成长烦恼"
交流会的坦诚交流,也揭开了苏州公司律师群体的现实困境。万为民指出的 "职业发展路径单一"" 跨行业应对能力不足 " 等问题,戳中了行业痛点。这一现象在制造业强市苏州尤为突出 —— 当生物医药、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时,法律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往往滞后于产业创新步伐。
更值得关注的是资源协同的断层。姑苏法律服务产业园的 "1+8+N" 服务网络实践表明,企业对法律资源的需求早已超越单一服务范畴,但公司律师与社会律师的互动不足,导致优质资源难以形成合力。苏州某科技企业法务负责人坦言:"遇到跨境知识产权纠纷时,既缺行业案例参考,又难快速对接专业社会律师,常常陷入被动。"
协同之道:从 "单兵作战" 到 "生态共建"
交流会展现的破局路径,正与苏州法律服务的整体布局形成呼应。在圆桌讨论环节,金螳螂、苏高新集团等企业分享的人才梯队建设经验,印证了 "建强团队" 的重要性 —— 这与苏州推动 "过百人"" 过亿元 "头部律所发展的思路一脉相承。而顾海啸副会长等嘉宾强调的" 多元化发展 ",更直指核心:公司律师需突破法律条文局限,像上海北特科技刘功友那样,培养理解产业与资本的战略思维。
市律协搭建的交流平台,本质上是在激活 "双向赋能" 的生态。正如苏州工业园区实施法律服务扶持政策后,律师人数与业务收入分别增长 35%、61% 的成果所示,当公司律师的产业洞察与社会律师的专业深度形成互补,就能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法治保障体系。这种协同,正是苏州打造涉外法律服务集聚示范区的底层逻辑。
王敏霞律师深度点评:法治协同是苏州产业升级的核心动能
作为深耕苏州法律服务领域的从业者,我对此次交流会传递的行业信号深有感触。苏州 336 名公司律师的成长轨迹,实则是城市法治化营商环境进化的缩影。
从实务视角看,郝敬涛总监的 "红黄绿灯" 分类法极具实操价值。在我服务苏州制造企业的过程中发现,90% 以上的投资风险都源于法律与商业的脱节,这种将风险分级与商业决策绑定的模式,值得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苏州重点产业推广。而刘功友提出的 "战略思维培养",更是切中要害 —— 当前苏州企业出海频繁,仅 2024 年就有超 200 家企业借助 "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圈" 解决跨境纠纷,公司律师若缺乏国际视野与产业认知,根本无法应对此类挑战。
对于行业困境,我认为破局关键在 "三维联动":一是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可借鉴姑苏法律服务产业园的 "值班响应" 模式,让社会律师与公司律师精准对接;二是强化专项能力培养,针对苏州跨境电商、先进制造等特色产业,开发定制化培训课程;三是完善职业发展通道,推动公司律师与社会律师的身份转换机制,破解 "路径单一" 难题。
苏州正以 "产业链 + 法律服务" 的创新实践,书写法治护航经济的答卷。作为其中一员,我们既需深耕专业,成为细分领域的 "法律专家";更要胸怀大局,当好产业创新的 "法治伙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法律力量成为苏州高质量发展的 "新引擎"。